2018-04-11 10:42:44 | 发布者: 来源:中华社工网 | 查看: 978
摘要:系统理论作为了解世界现象的一种方法和取向,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有较普遍的运用。本文在着重梳理有关系统理论观点的同时,通过分析某个弱智儿童家庭社会适应问题的案例,从而更深入地说明系统理论如何切实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探讨如何挖掘和调动弱智儿童家长及其家庭、同伴、社区、社会的能力和资源,缓解弱智儿童家庭的社会适应障碍。
关键词:系统理论 弱智儿童家庭 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在20世纪初成为专业学科和专业工作,伴随着职业化的发展,社会工作理论也在实务中持续丰富。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开始于美国学者Hearn对该理论及相关概念的提出。而它的普遍运用则是在Goldstein(1973)提出统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Pincus&Minahan以系统观点介绍整合的模式与方法之后,使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务中有了重要的贡献。
一、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系统理论基于对过去的理论吸收精华和反思不足而发展为今天我们所知的理论,以下是主要的理论概念和观点。
(一)系统理论中的结构
系统理论沿用了“人在情境中”的观点,注重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存在及评估。“情境”使人们能够面对和处理外在世界的各种互动信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等。系统理论所重视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有结构的意涵,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微观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接触和彼此互动的物质环境,它们对个人的因应行为模式有很大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会机构等;中观是连结微观与宏观的中介者,对两者之间的互动有支援缓冲作用,可以影响个人接触到的团体、组织、机构或社区,如工会、志愿组织、医院、工作场所等;宏观则是指个人成长的有关物质、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微观和中观环境的建构和运作。结构的概念提醒社会工作者应该全面掌握案主所在“情境”的微观、中观、宏观环境,进而能规划合适的介入方法。
二)系统理论中的过程
输入→ 转化→ 输出→ 回馈→ 生存或灭亡
(input) (throughput) (output) (feedback)
图1 系统输入与产出(宋丽玉,2002)
如图1,系统理论关于过程的概念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回馈及生存或灭亡。过程之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资源的输入,它会把各种资源经过内部加工得以转化,转化后除了部分留给系统内使用外,还会输出给环境或外部其他系统,经由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后,系统要回收资源和讯息形成反馈,最后在反馈之下,系统要么获得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源而持续运作,要么无法获得生存所需的必要资源而终止运作,系统的运作过程是不断循环的。
(三)系统理论中的行动
Pincus&Minahan在1973年提出了系统理论中代理人系统、案主系统、标的系统和行动系统的概念,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工作系统(朱东武,2001)
表中的代理人系统作为案主困境改变的媒介,是实施改变的主要行动者,促进了案主与环境、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案主系统是案主个人及与其有长期接触的家庭、社区等构成的系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标的系统是为了改变案主目前困境或问题所要完成的目标组成的系统,社会工作者要将与案主相关的系统作为标的系统加以改变,以服务于案主,但标的系统与案主系统不一定完全重合,也可能是案主系统以外的环境系统。行动系统是由那些与社会工作者共同努力、并肩作战,改变案主境遇的行动者构成的,行动系统与案主或标的系统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四)系统理论中的机能
为维持系统的正常运作,需要不断为系统输入稳定、完整的信息和资源,让系统内部静态的安定现状和动态的改变成长之间保持平衡,进而系统可以获得良好的机能,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作最佳调试。系统的机能还表现在其内部各次系统的运作对整个系统的生存或灭亡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各次系统互相配合供持才能使整个系统平衡运作。
(五)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系统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对外部环境的资源保持积极互动的系统,其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换,它与外界联系密切,也较易从外部获取新的资源,但可能会开放系统的过分活跃而较难在系统内外建立稳定的支持关系。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相反,与外界保持相互独立的关系,由具有较强同质性的同类人群组成,系统内部相互支持的力度很强,但由于与外界之间几乎隔绝,其内部资源很难与外界资源进行互通有无。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的开放性或封闭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
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实务的理论基础,基于系统理论的观点,本文将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说明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二、案例分析
对系统理论的观点、概念解释说明之后,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用系统理论的框架对案例进行分析,使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进而更深入的理解系统理论的内涵,以下是案例呈现和具体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某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大妈是一个很热心的人,她在管理社区日常事物时并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心诚意的关心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最近,在与居民聊天时了解到某一居民楼里的一户居民家出现异常,邻居经常听到夫妻吵架或是摔东西的声音,他家有一个弱智的儿子,并不了解身边发生什么事也会跟着父母起哄,造成经常打扰到邻居的日常生活,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两个月了。其中一个邻居还向居委会主任反映说,这一居民家的张女士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就经常与陈先生吵架,最近两人还在闹离婚。邻居劝过这对夫妻,但并不见情况有改善。居委会主任王大妈了解大致情况后,经常找合适的时间劝说陈先生作为一家之主应该更加宽容,但陈先生虽然表面答应王大妈要控制情绪,担当男子汉的责任,等王大妈走后仍然和张女士回到原状。王大妈无奈,向社区中的社工求助。
社工经过与陈先生交谈,及与陈家的邻居的访谈,了解到这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是一个一家三口的家庭,陈先生现已53岁,张女士47岁,他们1991年产下一子,儿子出生时这一家和和睦睦,夫妻没有发现儿子跟正常人有什么区别。但是到儿子十岁时,夫妻俩发现他的智力比一般10岁儿童的智力相差很远,不会算术,说话也很迟钝,儿子学会叫爸爸妈妈也是在5岁,吐字也不清。夫妻觉得异样,将儿子带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弱智,这个家庭如遭晴天霹雳。而陈先生90年代在一家工厂上班,但随时代变迁,工厂状况每况日下,所得工资微薄;张女士是经人介绍与陈先生相识,在一个食品店工作,工资也不多。夫妻俩视儿子为珍宝,却不想儿子患有弱智。2000年,陈先生所在工厂由于改迁,他被迫下岗,但与原工厂个别同事保持着联系。因学历不高陈先生找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开始打零工维持家计,陈先生和张女士一样,因儿子的状况心情低落,脾气也变得暴躁。另外张女士觉得自己在娘家和婆家都没有面子,娘家人经济也一般,不能长期接济张女士,外婆对弱智的孙子仍很疼爱;婆家人对张女士比较嫌弃,张女士经常会因为经济条件差、陈先生家人没有丝毫支援在陈先生面前抱怨,二人常吵架,关系变得很紧张,现在已是分床睡。张女士还会为儿子的“呆呆傻傻”默默流泪。儿子现在已经22岁,多亏张女士的悉心教导,儿子现在能生活自理,也能与人聊很简单的话题,但在社区里没有同龄的朋友,只是跟着爸爸在社区认识一些爸爸那一年龄段的人。儿子适学年龄时夫妻恳求了很多学校,但都不愿接收,导致儿子的智力完全没有适当的发展。周边邻居对这一家人很同情,平时夫妻俩顾不过来的时候经常是邻居帮忙照顾儿子,儿子的出行范围也被夫妻限制在社区内。而夫妻俩在可以要第二个孩子的年龄时没有决定再要孩子,因为他们很害怕自己忽略了常人眼里“不太正常”的亲生儿子,正是夫妻俩认为的“常人眼里的不正常”导致夫妻俩始终不能以正常心态面对生活,他们与外界很少交流,几乎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
(二)对案例的家庭生态系统的分析
根据案例,本文运用系统理论画出案例中家庭的系统生态图,如下:
在家庭系统下,社工要缓解陈先生家的困境,就需要分析家庭及与家庭有关的环境系统。人都有社会属性,不可能孤立的存在,总要与他人形成联系,在这联系当中个人都有安全、情感、爱的需要,这样与周围他人形成熟悉、稳定的关系,构成个人系统;个人出现困境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与其长期生活的外界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陈先生家庭出现的困境,社工要了解家庭中的成员,更要了解家庭所处的外界环境。
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提出的弱连接理论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并与他们形成强连接,互相之间得到了十分稳定但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更广泛但肤浅的社会认知,这种认知是在弱连接里获得的。如图2,陈先生与儿子、自己的母亲是强连接,与张女士是弱连接,而与对面邻居、王大妈则是更弱的连接,与工厂也已没有关系,同样可以从图2看出,张女士及儿子与周围他人的强弱关系。关系连接的强弱的分析使社工对陈先生及其家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了明晰的辨别,通过强弱关系的辨别,社工应当协助陈先生及这一家庭加强或减弱与外界环境的连接,同时还要加强修补家人之间的关系。
(三)对案例的社会系统的分析
学者Benyamin在《社会工作实务:系统取向》一书中将人的环境系统分为六部分:家庭环境、人际交流环境、社区环境、国家环境国际环境和宇宙环境(薛慧平,2006)。案例中,陈先生、张女士、儿子及其他亲人是最重要的家庭环境系统;与陈先生家有关的邻居、朋辈群体、同事等,还有医院等正式组织都是这一家庭的人际交流环境;由社会阶层、社会机构、社区居委会等构成陈家的社区环境;由政府、行政机构等构成陈家的国家社会环境。
陈先生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和社会组织是一个系统,相对于社会大系统,它又是一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有联系但存在明显的界限,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是家庭系统中的更小系统。陈先生现在跟儿子和自己的母亲有着强连接,与妻子有弱连接,而与王大妈也有较弱的来往,他们之间存在很多互动即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输入、输出、回馈等,但陈先生与儿子及其母亲之间,妻子与儿子之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系统,陈先生与妻子之间也是一个恶性封闭系统,这些不对外交流、不愿互动的封闭系统对这个家庭是有害而无益的。陈先生与张女士之间长期恶性争吵,只会让这个家庭越来越不安定,脱离正常家庭系统。陈先生的家庭困境与环境是有关系的,陈先生无法从外界环境获得必要帮助,使其有一份稳定适当的工作;陈先生的亲人朋友也没有给予其一定的援助。这些外界环境都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安全感、归属感,也没有满足家庭成员的情感需要,让陈先生和张女士无形之中失去自信,不愿面对外界环境。
根据学者Benyamin的观点,本文把案例的分析重点放在这一家庭的家庭环境、人际交流环境和社区环境上,应该强化那些可以强化的弱连接,如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陈先生和张女士敞开心扉重新面对家庭困境,缓解夫妻关系;让陈先生的母亲能重新看到张女士的优点,缓解婆媳关系;让陈先生与其他亲人充分沟通,从其他亲人那里获得一定的支援。实际上,社区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是有效资源的来源之一,社工可以与王大妈一起努力,为陈先生家争取社区最低生活保障,而与陈先生交情较深的社区朋友则可以提供一定的同辈支持。而在国家、社会层面,社工应该链接其他社会组织,争取相关社会组织对陈先生家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要重视一些社会政策、法律对陈先生家权益的有效维护。
(四)社会工作运用系统理论介入方法的分析
系统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将案主的系统分为四部分。
案例中,代理人系统就是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机构,针对儿子弱智的情况,社工还需要请特殊儿童学校的教师加入代理人系统,促进儿子智力的改善;案主
系统是整个家庭,这个家庭因为儿子弱智的原因有了自卑、排斥社会融入的社会心理,家庭成员之间交流少,从而形成相对封闭的家庭系统。社工应该帮助家庭成员之间真诚沟通,利用社区有利资源如王大妈及邻居,鼓励陈家人能走出家庭,以阳光心态融入社区活动,借社区平台多参与外界活动;而对于已22岁的弱智儿子缺少朋友、缺少智力启发的教育问题,现在做出改变也许成效不大,但为弱智儿子的日常生活做一些改善很有必要,社工需要调动特殊学校的资源,让学校的老师能改变儿子交到更多的同龄朋友,使儿子能较易与除父母、外婆以外的其他人建立联系,逐渐适应社会化的人际沟通。
案例中的标的系统可以建立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应将陈先生没有稳定工作作为近期目标,社工应充分发挥陈先生本身具有的技能,结合社区、社会组织的资源集中解决陈先生的工作问题,为陈先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使陈家经济紧张状况稍微缓解;同时要将陈先生与张女士的夫妻关系、亲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作为长期目标,劝导夫妻俩及其他亲人为有一个和睦温暖的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家人之间多一些沟通,才能使陈家拥有一个安全和谐的家。
案例中的行动系统包括陈先生、张女士及儿子、陈先生的近亲、特殊学校及老师、外婆、奶奶、居委会及其主任王大妈、社会组织及公益机构等。陈先生对整个家庭的好转有重要作用,应该作为家庭的主要行动者,在同辈群体支持及社工提供工作信息的协助下,积极主动接受生活,利用自己的技能走出家庭努力找到适当、稳定的工作。陈先生要对儿子弱智的情况怀有积极态度,带动张女士一起让儿子与特殊学校的老师同学接触,改善儿子的智力及人际交流,社工也应说服学校以宽容的态度接纳弱智儿子,加强其与外界的接触。社工还应鼓动奶奶重新看待张女士,重新对待陈先生的家庭,让奶奶在亲人中能起到表率作用,使其他重要亲人也能重新对待陈家。社工及社工机构还应为陈先生争取社区的低保,调动社区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邀请陈家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而在社会环境上,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链接者、倡导者的角色,应该倡到社会对如同陈家一样的家庭的关爱和帮助,同时呼吁地方政府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上能够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分配,地方政府在面对如同陈家境遇一样的家庭时,应在政策上多一点宽容和倾斜。
三、系统理论的优势和局限
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务中比较实用的理论,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有其优点,也有其需要改善的缺点。
(一)系统理论的优势
1、系统理论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社会工作普遍运用的理论,相对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发展脉络下的心理取向的理论,它注重的是个人所处的环境,着重改变个人自身系统和其有紧密关联的其他系统。
2、系统理论中各个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注重次系统之间的平衡运作,它们之间如果能保持互惠和有效连结,则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系统资源的整合可以创造出新的资源,使得社会工作输送的社会服务及社会福利能够及时地让案主受惠,缓解案主困境,而次系统互动过程中的信息、方案、资源的整合和协调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系统理论进行介入时的重要议题。
3、系统理论为社会工作实务提供了分析的理论框架,让社会工作者面对案主及其环境时有相对明确的介入方向,理论中的四个系统的划分使工作者首先可以从这四个系统的介入开始。
4、系统理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它有包容性,它不排斥其他任何相关理论的观点,并可以与其他理论相互融合,最大限度的为案主争取较完整的资源,解决案主问题。在面对案主生理、心理、社会及文化各层面的问题时,系统理论不但会吸收心理、认知、行为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纳入家庭、团体、社区资源,进一步从社会福利组织与服务、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等层面丰富自身的理论框架和实务策略。
(二)系统理论的局限
1、系统理论倾向于系统环境的宏观议题,对局部的认知行为和情绪心理有所忽略,所以需要结合其他相关理论,实现局部问题的解决。
2、系统理论是描述性理论而非解释性理论,虽然指出需要建立不同的行动系统、标的系统,但不能解释这些系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真正原因,很难提供明确的解决策略。系统理论中包含的回馈概念,它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系统更加快速的失衡,这是系统理论所不能预期的。
3、由于系统理论有借用其他科学或社会科学的专有名词,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可能较难彻底理解。它所包含的其他各种理论观点也过于广泛,社会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上可能遭遇无法找到切合个案特殊情况的困境或者不同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观点理解不同,也造成了实务过程的迥异(Leigninger,1978;Payne,1997)。
4、宋丽玉认为,“系统观点在整体和平衡的假定上,似乎有偏向功能取向和立场的”,它所强调的“维稳”核心体现了这一点,为了实现大系统获得生存的目标,各个次系统就需要配合这个目标。而基变观点对“维稳”系统持批判态度,认为系统理论主张的系统维持实际是向现实妥协的策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结构不平等的问题。另外,资源分配不均的不公平社会制度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有突出成效的改善的,这让运用系统理论的社会工作者不知如何处理现实与理念之间的矛盾,是从家庭系统功能的重建着手还是从个人认知行为的改变介入呢?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四、理论总结
我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关系的国家,一个家庭的和睦建设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家人重视家庭的亲密联结和稳定发展,我国也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很强的社会大系统,当家庭出现问题或困境时,在这种社会大系统背景下是比较容易在家庭、各种社会组织机构、政府组织中找到资源和支持,并建立援助系统的。同时,我国政府部门追求社会安定团结,期望在现行社会制度能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有序地改善民生,而系统理论的观点与我国国情在一定意义上不谋而合,它在我国是比较适用的。
尽管系统理论有其不足之处和难以解释的观点,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工作理论,不仅是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其他理论是会随着实务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因此,在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应该将理论与实务相互结合、互通有无,促进理论和实务的可持续发展。(供稿:深圳市龙华新区启明星社工服务中心社工 潘璐)
参考文献:
宋丽玉等.2002.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例分析[M].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薛慧平.2006.解构、两难、新移民——以社会工作理论之生态系统理论观点取向试析[J].网路社会学通讯期刊(53).
Benyamin Vhetkow-Yanoov.2001.《社会工作实务:系统取向》(第二版)江佩玲、潘美英翻译,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朱东武 .2001.社会工作系统理论及其运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01).
王慧君、曾华源、黄维宪.1985.《社会个案工作》[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卓彩琴.2013.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及展望[J].江海学刊.
梁莹.2013.优势视角与系统理论:社会工作的两种视角[J].学海.
Leigninger,R.D.(1978).System Theory,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5,446-466.
Payne,M.(1997).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Ed.)Chicago,IL:Lyceum Book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