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研究交流

十九大之后的社会工作——全面嵌入“走向善治”的时代进程

2018-05-13 10:45:10 | 发布者: 来源:任文启 | 查看: 1871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寻找各自领域在十九大报告中的定位,社会工作也概莫能外。此前学界有一种文本分析的惯习,往往喜欢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寻找“专业社会工作”的影子,并将其作为社会工作将得到重视的“敕令”和“尚方宝剑”,甚至屡次将其置于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的首题当中,每一年都乐此不疲。也有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就开始高呼“社会工作的春天”即将到来,一个春天呼喊了十年,社工发展虽然也有成绩和起色,但总的差强人意,谁都理解趋势不可避免,但为何春天迟迟未来,甚至还有些倒春寒?恐怕需要务本深思且亲躬实践。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十九大报告里是没有“社会工作”这样的字眼的,这也省得再有人想去用抠情书里有多少个“爱”字来哄骗自己对方有多情深义重一样。十八大提出“社会治理创新”,十九大在总体上已经走在了“走向善治”的时代。我们可能需要从更加全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工作在何种程度上被需要,以及作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我们将去做些什么。


一、十九大报告中的工作需求与社会工作的可能回应


如果说社会工作的起点是需求评估,那我们阅读完十九大报告之后,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党和政府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需求是什么?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什么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用邓时代的话讲就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之后,先富并未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而是富益富贫益贫,贫富分化严重,地区差距拉大。社会工作能做什么呢?链接资源、整合关系,扶助贫困,均衡发展。尤其是在地区合作、中央转移支付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起到衔接作用,让资源传递更加有效。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可以说,中国社会工作从一诞生开始就是面向民生领域的,尤其是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群众在总体上就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


“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社会工作以社会问题为切入点,全面介入到社会治理创新当中,在组织力量方面,社会工作依托社会组织,将社会力量全面引入社会治理的框架当中,这是此前的市场逻辑和行政逻辑之外的,社会逻辑的生长和发展。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就中国而言,几乎所有领域都可能与意识形态有关,这倒不是因为从泛政治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当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滑坡严重,这就使得我们社会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有意识形态领域的自觉,毕竟很多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多元,而资金的使用往往附带特定的价值要求或政治考量,不得不察。同时,基层党建的问题,多年来未得到彻底解决,究其根本在于没有真正有效发挥基层党员的自主性,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基层党建方面,既是一个阵地,也是一种资源。


以上仅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入手。之所以如此引用和评析,是要在两个方面指出社会工作与十九大的关系。


二、问题导向、注重效果是宏观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问题导向有两层意思:一是总体上社会工作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传递福利是过程目标,但不是任务目标。这是由中国现阶段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社会工作本身在体制的认可中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不可否认。


二是微观上社会工作在介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应当从当地的“问题”入手,看其是否具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和路径,而不应当空谈不知所云的专业性。这是由基层的现状决定的,判断上也具有非常强的功利性。之所以要求问题导向,而不是被大家一贯认可的“需求导向”,是因为目前更多是问题和问题带来的困境,以及如何走出困境的需求,而不是纯粹从服务对象的微观需求入手,毕竟中国还不是福利社会,我们距离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还有很大距离。


另外一个现实的考虑就在于合法性的获得。一个行业或者一门职业,之所以能被大家认可,是因为其具有不可替代的解决某种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其可以满足某一方面的需求。


注重效果就是要让社会工作在专业化过程中坚持走本土实践的道路,诚如2014年世界社工大会中对社工的定义一样“作为一个以实践为本的职业和学术领域”,之所以会如此强调“注重效果”这一说法,就是为了矫正此前移植西方社会工作体系而带来的过度“专业化”评价,即仅从服务者自身的行为规范来评价服务者,而不是在服务场景、服务对象和服务效果上综合考量,导致强调“临床化”的技术流极大占据了社会工作评价的平台,让社工仅仅沦为一套“技术规范”。现在需要矫正过来的就是,从总体上考量社会工作的效用和价值,本着这一原则,让社会工作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自身的可能性,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三、全面嵌入“走向善治”的时代进程


从这次十九大的报告全文可以看出,中国已经从社会治理的时代进入“走向善治”的时代,这要借用俞可平教授的“善治”一词。治理是一个中性词,多元共治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善治”则是一个价值上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好”的治理。正如新的社会基本矛盾表述一样,“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善治”就不仅仅要求均衡发展和充分发展,还要求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之所以要重提“嵌入”一词,是在波兰尼的“嵌入”概念上提社会工作与“走向善治”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嵌入,不是像一个楔子那样“嵌进去”,而是要融入和全面的进入。目前社会工作由于在很多领域内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服务项目,给人的感觉就是很生硬的“挤入”某一领域。所谓的融入和全面进入,就是要让社会工作在执政党的政治框架内,以自身专业的姿态,积极回应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解决策略,在新时期,社会工作是社会发育的产物和推进剂,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同时,要建构良性运行的社会关系乃至政社关系,而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单纯的新生的职业和行业故步自封作茧自缚,必须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去看待自身的使命和未来发展。


之所以要嵌入,全在于社会工作与党的关系,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党的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区别的话,那就是: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工作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提供专业服务。


作者信息:任文启,生于1981,甘肃庆阳人,中共党员。法学学士,社会学硕士,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甘肃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师。甘肃北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司法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