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研究交流

从“关爱桂城”十年发展看全民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有效探索

2019-03-20 09:20:25 | 发布者: 来源:谭建光 | 查看: 3797

原题:全民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有效探索——兼谈广东省桂城街道“关爱桂城”十年发展


很高兴有机会为“关爱桂城”建设十周年的案例故事进行专业点评。“关爱桂城”建设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范例。我拿到采访文章,看到“全民参与”和“幸福桂城”的标题,我就想起亲身经历的三个故事,引起对桂城街道构建“党建引领、全民参与”社会体系的关注和思考。


第一个故事是我200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香港的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在一次参加香港义工运动委员会举办的嘉奖典礼时,遇到一批来自桂城街道的社区干部和公益人员。这成为当天典礼主持人介绍的一个亮点。我与他们交流,知道是为了筹备“关爱桂城”建设,专门到香港来学习吸引公众参与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的经验。他们说,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发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鼓励基层党组织更多更好地关爱和帮助群众;同时,也要探索吸引和鼓励城乡群众共同参与关爱互助,共同促进民生改善的有效途径,就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内外的经验,积极探索“关爱桂城”的新路径。当时,我就应他们的邀请成为“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的专家顾问之一,陪伴这项事业一直走了十年,见证这项事业创造的温暖和幸福。


第二个故事与“关爱桂城”建设的授勋典礼有关。为了让全民参与成为社会风尚,为了让全民参与受到社会尊敬,桂城街道策划和设计了具有“心灵奥斯卡”美称的授勋典礼,每年表彰在社会关爱、公益服务中做出贡献的金桂勋章、丹桂勋章获得者。我有幸成为坚持每年都参与“授勋典礼”的“后援嘉宾”,见证了“平民百姓”成为最值得尊敬、最拥有荣耀的珍贵时光。记得是前两年,获得表彰的是一位家乡在河南农村,在武汉高校读书毕业,来到桂城工作的小伙子,通过辛勤劳动和热心助人,荣获“丹桂勋章”。令人意外和感动的是颁奖现场,介绍获奖人的事迹之后,主持人宣读颁奖人名单的时候,引起全场数百名观众的轰动。原来,主办方瞒着获奖人,从千里之外的河南农村,将他父母接来做颁奖嘉宾。当两位农村老人缓缓地走上舞台,走进儿子的时候,全场掌声雷动,儿子忍不住流下幸福的眼泪。这是,坐在我旁边的武汉高校教授(获奖者的导师)说,“我参加过那么多颁奖大会,这是最有人情味、最有吸引力的颁奖仪式。”我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恰恰是靠这种充满温馨、尊重人性的关爱制度和措施所构成。


第三个故事是今年初(2019年),我应邀到桂城街道参加一个小小的活动——“社志同乐会”,对上一年度专业社工与志愿者合作的服务进行回顾,分享故事,交流经验,表彰激励。到了现场我才知道,不仅街道主要领导参加,还邀请区社工委领导、团委领导等参加。这些领导一边聆听社工、志愿者的分享,一边交流对关爱服务的看法。尤其是“同乐会”结束的时候,不少社工、志愿者“没大没小”、“争先恐后”地拉着领导合照,并且摆出各种“争奇斗艳”的姿势。我看到街道领导和区社工委、区团委领导都非常亲和、非常乐意,与这些爱心人士拍照留念、互相祝贺。在这里,我再一次感受党和人民“鱼水之情”的比喻,真正感受新时代党和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分享这三个故事,比讲多少大道理、写多少“八股文”都更有说服力,表明“关爱桂城”建设营造的“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社会氛围,是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也是有着旺盛的生机活力。


归纳起来,我感觉“关爱桂城”促进全民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体现在“新理念引导全民参与、新机制活跃全民参与、新组织带动全民参与、新时尚激励全民参与”等四个方面。


一、新理念引导全民参与。桂城街道从2009年启动“关爱桂城”建设以来,响应党和国家的发展新思路、执政新理念,在新时代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营造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工作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以关爱服务作为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的有效途径。十年来,通过关爱行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文明倡导等,为广大市民和外来人口参与“关爱桂城”、共建美好生活创造多样化的渠道。第一、以人民为主体,增强群众获得感。“关爱桂城”建设首先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改变过去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党政包揽,群众仅仅是“看客”的状况,努力创造和设计多样化的机会让群众参与到关爱活动的各个环节,既受到重视,也获得自豪,就增强了获得感。不论是每年举办的“关爱小镇”体验活动,还是社区举办的“厨神大赛”、“小候鸟”竞技等,都是让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外来人员做主角、唱大戏;党政干部、社区干部成为“助威者”、“点赞人”。这样,人民群众在“关爱桂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更加乐意参与和支持。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增强群众幸福感。“关爱桂城”建设中,通过每年开展的社会服务征集和评审,鼓励社工机构、志愿组织、公益社团深入社区、农村、学校、企业,了解群众的需求、了解群众的困难,设计针对性强、具有实效的服务项目,改善生活、解决问题。这样,群众在接受关爱服务的时候拥有幸福感,在参与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时候更有幸福感。第三、以人民为目的,增强群众安全感。有一次,我在与桂城街道领导交流志愿服务的时候,他说“志愿服务能不能发展到2.0版?”我询问,“什么是2.0版呢?”他说,“我考虑,1.0版的志愿服务是文明创建、邻里互助、扶贫助困;2.0版的志愿服务应该在宜居环境、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我们‘关爱桂城’在1.0版取得较好的成绩,现在需要提升到2.0版。”我后来反复思考,这就是“关爱桂城”建设十年来不断进步,贴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断创新发展的真正原因。桂城街道的党员干部、社区干部、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及时发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因素,通过延伸关爱链条、扩大服务领域的方式,为群众创造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幸福感。这样,桂城街道逐渐建设成为具有关爱精神、创新活力、生活品质、文化魅力的“宜居大城”。


二、新机制活跃全民参与。十年来,我一直琢磨“关爱桂城”建设的机制创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能够做到一开始就吸引各阶层、各类型的公众参与,并且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同时又能够一年一年坚持不懈,不论国内外形势怎么变化,都能够保持“关爱桂城”建设不断丰富、不断深入。在这方面,桂城街道的干部群众自己总结出“4J”模式,即机构、机制、基地、基金。机构就是大力培育热心公益、专业服务的社会组织,延伸到社区、农村的每一个末梢,为群众提供种类多样、改善生活的服务。机制就是在党政统筹下充分发挥各行业、各社区、各组织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关爱桂城”、参与社会治理成为生活习惯。基地就是建设“八大关爱基地”加上各社区、农村的关爱站点,让有需要的群众随时获得帮助,让有热情的群众随时参与公益。基金就是在街道“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的“关爱基金”,提供每年部门、社区、社会组织等申请,开展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项目。这个“4J”模式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一步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据群众参与公益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需求不断提供支持,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桂城人对于建立关爱“绿色通道”、设立“关爱小镇”体验日等等也津津乐道。我想,中国特色和国情影响下,任何借鉴外国的经验都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关爱桂城”建设坚持以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指导,吸收和改造外国的公益服务经验,结合社区、农村群众的需求与兴趣,创造出来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新机制,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三、新服务带动全民参与。吸引和激励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任何方式,都要首先“让老百姓获得实惠”,即为群众提供富有实效的服务。不能“关说不练”、“说了不做”。“关爱桂城”建设中,将满足各类群众的需求、提供面向群众的服务作为最主要的任务,也形成最主要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参与关爱活动。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几个社区的发现。一是翠颐社区。桂城街道最初在这里建设“关爱桂城创益中心”,作为孵化公益服务组织、开发公益服务项目的基地;后来,这里加挂“社区服务中心”的牌子,并且成为中央文明办在全国的五个“社区志愿服务”试点之一;近两年,设立又加挂“党群服务中心”的牌子,体现党建引领社区服务。我们在调查中询问社区党委书记,怎样看待这些叠加的机制和功能。社区书记回答,“其实,最关键是创新工作思路,这些不同的机制都有很好的作用。党群服务中心体现党组织的重视、体现党对群众利益的关爱,更有利于社区加快推进服务项目。社区服务中心面对老百姓的家长里短、琐碎事务,恰恰是走进群众心里,赢得群众赞赏和支持的工作。创益中心的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有许多新颖、活泼的元素,为社区群众参与提供新魅力、吸引力。”这样,多样化、灵活性的服务,就成为社区激励群众参与的有效途径。此外,桂园社区针对老旧小区的“无人管理”、“问题成堆”,在“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支持下,组建自治管理委员会,激发居民的参与管理、互助关爱,建设成为“其乐融融”的爱心社区。尖东社区作为新建物业小区,为了改变“陌生人”漠不关心、人情淡漠的状况,开展志愿者“楼长”活动,通过热心的退休人员、有见识的中青年业主担任“双楼长”,不仅为居民解决疑难杂事,而且吸引居民关心社区事务、共建美好家园。平西社区作为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地方,针对“村改居”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状况,发动青年党员、团员带头开展服务,及为居民和外来人员送温暖、做服务;也影响居民关注公益活动、参与互助服务,逐渐形成友善互助、邻里和睦的社区氛围。我们发现,桂城街道的每一个社区都有不同类型的服务,每一个社团都有不同形式的服务,创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吸引本地居民、外来人员积极参与、积极奉献,成为“关爱桂城”建设大家庭的成员。


四、新时尚激励全民参与。我曾经陪同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到桂城街道,考察“关爱桂城”建设的各个基地、各项服务。听到共同的评价是“很新颖、很特别”。既不同于内地传统的社会服务,也不等同于外国的公益服务;而是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变化,结合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断改造和创新。这样,就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探索出一条新路,一条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桂城街道的“关爱小镇”体验日活动,各种公益项目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纷纷吸引市民和外来人员体验服务,获得奖励;尤其是亲子家庭最受吸引、兴趣最浓,家长陪同孩子做完一个又一个公益服务活动,获得奖品的时候,脸上充满自豪和快乐。桂城街道将“关爱主题教育课”纳入小学课程,编写了各年级的《指导教案》。我们与学生交流“关爱课程”学习的体会时,他们是“最深的印象就是好玩、好学、好用。”也就是说,运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将不同年龄人员吸引到“关爱桂城”建设的领域,再逐渐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公益服务氛围。其实,桂城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在倡导“新时尚”的时候,用了“有意”和“无意”两种途径。“有意”的途径就是邀请来自北京、武汉、广州、香港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根据桂城城乡群众的习俗和喜好,设计富有魅力的公益项目。例如,仅仅是“创益中心”的设计稿就反复修改多次,最终既体现红色主流价值,也体现橙色创新时尚,还体现蓝色、绿色等清新、生态色彩,赢得很多群众的的喜欢。“无意”就是鼓励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群众自由发挥、自行探索,产生新颖活泼、有趣有益的服务项目,就获得“关爱桂城”建设基金的资助,不断深化、不断推广。既有自闭症儿童服务的项目落地桂城,成为公益品牌,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也有外来务工人员凌送军在“志愿驿站”创造的系列“微文化”,以温馨和有趣吸引市民参与体验,吸引外来人员争当志愿者;还有社区社工、企业社工、驻校社工、医务社工等“外来品牌”,在桂城获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专业服务经验受到全国的重视。与此同时,“关爱桂城”建设也大力发掘社区、农村的民俗元素,鼓励群众重新培植和发扬,成为新生活、新文化的组成元素,增强人们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时尚与传统结合、新奇与平凡结合、有趣与有益结合,就成为“关爱桂城”建设的最大魅力,就成为吸引千百万群众参与和服务的关键因素。


“关爱桂城”建设的十年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成功案例,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示范案例,也成为公益慈善、志愿服务领域的知名案例。那么,在全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习俗的地区,如何传播和推广桂城街道全民参与关爱和建设的经验呢。我们归纳起来,主要有几条:一是加大党政统筹力度。记得“关爱桂城”建设启动初期,我与一位街道领导交流的时候。他说,“我刚来桂城工作,就看到志愿者的服务,说了‘志愿者很好、志愿者太弱’两句话。”志愿者不为报酬而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对于社会风气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当时的志愿者仅仅是年轻人简单搞搞活动、搞搞卫生等,力量太弱了。这样,萌生“关爱桂城”建设的理念,通过党政领导担任督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运用部门和社会的力量支持社会关爱、公益志愿的发展,就形成“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热潮。二是做好“上下联结、互联互通”的机制。在党政重视的同时,还要非常重视鼓励和支持社会化公益志愿服务力量的发展,包括来自社区群众团体、农村群众团体的公益力量,也包括来自社工机构、志愿组织的公益力量。既讲党政统筹的资源不断输送给社会公益力量,也将社会公益的理念不断引入政府管理机制,这样就形成相互支持、共同创新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做到“人才优先、服务创新”,积极培育城乡群众参与关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骨干人才,包括“专业社工”、“公益精英”、“志愿领袖”等等。桂城街道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基层社区人员、社会组织人员、志愿者骨干等参加社工证考试,目前有超过六百人获得社工师、助理社工师资格证,其中60%在社会服务机构从事专业工作,协调公益团队和志愿队伍的服务活动。同时,包括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社区管理人员、企业员工、大中学学生等,都有机会参加“关爱桂城”建设“社工学院”、“义工学院(志愿者)”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成为服务人才。四是建设“关爱文化”并做到“家喻户晓、人人传诵”。“关爱桂城”建设启动以来,从“爱家-爱桂城”到“党建引领-关爱桂城”等许多富有感染力、号召力的公益口号,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网络自媒体传播、公交车和路牌广告宣传等等,不断深入人心、引起公民。我们在调查中,不论是市民还是来了一段时间的外来人员,都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没有人不知道‘关爱桂城’的。”我想,不同地区的镇街,经济有差异、习俗有差别,但是从党政统筹到推进合作,从人才培育到文化营造,都是可以一点一滴做起来的。这样,就能够将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不断推进,让全民关注和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为建设美好生活、幸福家园做出贡献。


作者信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团校志愿研究中心教授 谭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