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媒体关注

2022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

2022-05-12 22:21:35 | 发布者: 来源:昆山民政 | 查看: 99

 5月12日上午,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在市政府多功能厅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苏州市、昆山市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省、苏州市民政工作会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总结2021年全市民政工作,分析发展形势,部署下阶段民政工作重点任务。





市委市政府对民政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周伟、市长陈丽艳专门作出批示。会议传达学习了周伟书记和陈丽艳市长批示要求。







昆山市政府曹晔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民政局党委副书记徐惠明受陈鲁勇局长委托作报告,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组负责人、各区镇分管负责人、市民政局班子全体成员,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受表彰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参加会议。市金融办副主任姚婷主持会议。




曹晔指出



要把握大势


增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使命感



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需要持续解放思想,破除惯性思维,以共同富裕、普惠均等、高效善治为目标,不断完善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服务、基层治理三大体系,加快推动民政服务领域供给侧改革,当好民政现代化发展的排头兵。




曹晔强调



要服务大局


全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聚焦“保得好、兜得牢”,全力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完善临时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政策,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树牢温暖+1℃服务品牌。


◆ 聚焦“多元化、均衡化”,全力织细为老为小“服务网”。建设两岸康养人才培训基地,打造国内领先养老综合体。以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为契机,打造一批群众参与度高、社会反响好的品牌,为未成年人保护注入生机活力。


 聚焦“强基础、提质效”,全力织牢基层社区“治理网”。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划小治理单元,调优社区规模,配强管理力量,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一线倾斜,提升居民小区末端管理水平。


 聚焦“防风险、保底线”,全力织严民政领域“安全网”。进一步落实各类养老救助机构、殡葬服务场所等民政服务场所安全主体责任,确保每个环节、每个节点都有人管、管到位。 




曹晔要求



要奋发有为


持续凝聚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合力



坚持规划统揽、工作统筹、力量统配,明确分工、强化责任、细化职责,确保机制流畅运行。加强引领性前瞻性研究,打造一批叫得响、有显示度的品牌项目,不断丰富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民政工作的影响力。加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完善综合协调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激励保障,为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供发展平台。




会议指出



202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民政局着力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进一步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各项民政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 做实民生保障。救助帮扶有力度,公益慈善有厚度,特殊关爱有温度。 


◆ 优化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化,打造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推动老年福利待遇普惠化。


◆ 做优未保事业。坚持高位统筹,注重福利保障,提升服务内涵。


◆ 创新基层治理。社区治理扎实规范,社会组织初具规模,“五社联动”特色鲜明。


◆ 深化专项事务。殡葬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区划地名管理深入推进,流浪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婚姻登记服务持续优化。


◆ 强化责任担当。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发展稳妥推进。






会议要求



2022年,做好全市民政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上级民政部门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树牢“温暖+1°C”工作导向,深入推进“6+1”高质量现代民政体系建设,为昆山奋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实现“新的超越”贡献民政力量。


◆ 聚焦“弱有优扶”,筑牢社会救助“压舱石”。健全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和监测预警机制。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临时救助和各类专项救助政策,推动专项救助待遇向低收入人口延伸。复制推广“1+3+N”精障社区康复服务项目运营管理模式。建立慈善项目库,引导慈善资源精准对接。


◆ 探索“品质享老”,点燃养老服务“强引擎”。加快完成4家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阳澄湖康养院建设。新增老年人夜间照护床位200张,新建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10家以上。持续开展日间照料中心星级评定。依托市级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壮大养老服务、居家养老设施、老年用品等消费市场。


◆ 坚持“六位一体”, 按下儿童福利“快进键”。积极争创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市,推动落实各项联动保护工作机制,重点打造未成年人综合保护智慧数字平台、未保人才成长服务平台、家校社联动机制服务平台、未保精品项目研发示范平台、项目督导服务平台、项目评估监管平台等六大平台。


◆ 聚力“融合共治”,注入社区治理“新动能”。开展社区治理分类共建试点,探索提炼分类治理路径模式,进一步做实做强昆山社区治理细分领域特色品牌。加快市社工总站建设,实现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全覆盖,打造昆山特色的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


 


<